内分泌系统疾病(如糖尿病、尿崩症、肢端肥大症等)。
紧盯关联性强、办事需求量大、适合集成化办理的跨部门、跨层级政务服务事项,设置一件事一次办窗口,通过申请表单整合、申请材料精简、审批时限压减等措施,实现多表合一、一表申请一套材料、一次提交,新增上线我要开超市等主题服务事项60个。昭通市推进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,全市建成县级政务服务大厅11个、乡(镇)便民服务中心150个,实现政务服务场所市、县、乡、村全覆盖,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。

昭通市一部手机办事通注册用户突破92.48万户、业务办理量累计1062.97万件,居全省第3位。加快转型,在拓展渠道中优化政务服务一网办。聚焦关键,在优化流程中创新政务服务一次办。同时,启动昭阳、鲁甸、镇雄、盐津、水富5个县(市、区)一颗印章管审批试点改革,平均划转事项190项,共划转编制156个,形成一个大厅、一张网、一套体系、一个标准、一颗印章审批服务模式,基本实现群众办事从多头跑转变为一门办集成业务数据信息,全市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100%、全程网办率99.59%,分别位居全省第1位、第3位。
例如,以往申请开办药店需跑多个部门,至少20个工作日才能办完,现在只需一次提交一套材料,从申请到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仅需不到10个工作日,既便捷又高效。除巧家县、彝良县外,其余县(市、区)综合窗口已投入试运行,一窗办模式得到有力推行。幸运的是,蒲治江承包的两片林地,2017年和2018年竹子相继开花,采摘了3吨多竹种,从而降低了他的损失。
他说,政府正在积极招商,大力发展竹笋深加工产业,他准备加大投入力度,实现清水笋、盐水笋的生产和包装,让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。周世友在那里看见一亩竹林里,笋农可采七八百公斤竹笋,他观察了半个小时,一个群众采了一袋子竹笋,就卖了几百元钱。父亲的公司承接了很多场平工程,一忙就是好几年。蒲治江在盐津、彝良投资的成功,大大增加了他在绥江莲花山片区种植方竹的信心。
考察回来以后,大家都很兴奋。除去各项成本,每亩能实现几百元不等的收益。

多年来,他们也想发展产业,但他们的土地在高二半山区,那里除了杂木和竹子,啥也不生长,也能采一些竹笋,但越采越细,产量不行。带领群众到三合村考察的过程中,蒲治江认识了更多种植方竹的朋友,为了更深入了解竹产业,学到更多致富经,2016年,他跟两个盐津的朋友在盐津县柿子镇一把伞片区,以每亩120元的价格,向农户承包了8000多亩竹林进行管护。今年竹笋能收几十吨,我们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了,就在家门口帮合作社采笋子,在家陪陪老人和孩子。竹笋背出来后,在竹林边上剥壳,交到收购商的手上,就能换回好几张大红钞票,笋农的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。
2014年,绥江县城实现了由建到管的转变。竹子不是每年开花,但是遇上开花的年份,就能进行采种育苗。蒲治江茅塞顿开,自己一直以来找寻的,应该就是这样的一项产业。天刚蒙蒙亮,蒲治江已进入林区,竹笋出林,每天进山打笋的人很多,为了维护收购秩序,他必须早早进山。
他长期在基地务工,每年可以领取几万元的劳务收入。他考察过的项目,有白芨、重楼、天麻等中药材种植。

开车巡视这漫山遍野的竹林,他感觉自己建设的绿色银行正源源不断地生出绿色钞票。那里的群众采笋有讲究,今年采哪一片,明年采哪一片,是有人统筹的,还不能过度采摘,会留一部分在地里。
因为农户不珍惜种苗,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种植,管护也不到位,竹苗损失过半。按照合作社栽种、管护、投入人工及肥料,收成村集体占5%、农户占50%、合作社占45%的利益分成模式,三方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提高。蒲治江便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到绥江莲花山2.4万亩的竹基地,有了长效管用的利益联结机制,他安心投入,安心管护,静待竹笋出林。到了采笋的季节,按路程远近,以每公斤1.6元至3元不等的价格,请人采收。有了现成的技术和长势良好的竹子,他们已经能够自行经营管理,不用依赖蒲治江了。一年中,他到过四川的很多地方,到了贵州桐梓等地,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。
除了跟着蒲治江种植竹子,贾成章还作为片区管理人员,负责一个片区的技术指导。据贾成章介绍,村里闲着的老人,有务工意愿的,基本能在合作社实现务工,每年获取近万元的收入。
贾成章是莲花山片区的一位竹农,他也是第一批跟着蒲治江种植方竹的人,他把自家的20多亩荒山全部种上了竹子。一蒲治江是绥江县中城镇凤池村人,跟竹子结缘有点偶然。
他一边育苗、一边新植补植,2018年种植方竹6000亩。9年了,蒲治江的人生一直跟竹子纠缠不清。
他们向没去现场的群众介绍道。二攥着手里的第一桶金,蒲治江开始思考自己事业的下一步走向。投资竹林管护的经历让蒲治江品尝到了挣钱的喜悦,且让他积累了管护方竹的丰富经验。根据用工需求,他组织零散劳动力对竹林进行施肥、修竹等管护操作。
蒲治江及时注册了绥江县莲花山方竹专业合作社,他向群众开出了由合作社出种苗、肥料、种植技术、管护人员,农户出土地的合作条件,群众非常满意这种合作模式。2020年,莲花山片区实现了应植尽植,方竹总面积达到了2.4万亩。
经过仔细打听,不管是自发到国有天然林采笋的笋农,还是承包经营的商户,都的的确确挣到了钱。蒲治江也是辛劳的,因为选择了与竹为伴,他的人生显得过于坎坷。
说干就干,2015年,蒲治江开始跟绍廷村的村民谈合作,莲花山片区20、21、22村民小组的林地里零星生长着竹林,可以连片种植8000亩竹子。利用当地土专家们修三四年老竹子、留两三年新竹子的管护经验,蒲治江和合作伙伴投入大量人工对竹林进行管护。
2017年,他又在绍廷村4个村民小组流转土地,种植方竹近5000亩。至此,蒲治江脑中规划的产业蓝图基本绘就。金沙江畔的土地上生长的植被,为长江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,历届党委政府谋划产业发展,都是以林业为依托,要在绥江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长效发展项目,必须立足生态两个字。年轻的蒲治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经验,也经历了很多事情。
2017年,绥江县开始大面积种植方竹,流转林地的群众享受到了退耕还林政策,合作社也得到了一些补助资金。那是一个寻常的日子,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,蒲治江来到了三合村。
驾车行驶在绥江县中城镇绍廷村莲花山2.4万亩连片的竹基地,蒲治江对每一片竹林的栽种和管理如数家珍,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他的汗水。面对挫折,蒲治江没有灰心。
很多生产生活用具,比如箩筐、筛子等,都使用竹材进行加工。四2019年,对于蒲治江来说是重要的一年。